琅琊招商引资
琅琊区琅琊区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中心城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滁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属南京都市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办事处,48个社区居委会,14个行政村,常驻人口24.3万人。建区以来,琅琊儿女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明显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琅琊区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纳城市型产业的优势条件,是滁州市极具发展潜力、最有增值空间的区域。琅琊区 - 行政区划琅琊区琅琊区辖8个街道:琅琊街道、东门街道、西门街道、南门街道、北门街道、清流街道、扬子街道、凤凰街道。其中,凤凰街道委托滁州市开发区管理。琅琊区 - 区位优势琅琊区交通:京沪铁路和即将兴建的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全境并设站,铁路距南京仅46公里;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104(京福)国道、312(沪伊)国道、205(广山)国道均贯穿境内,公路距南京54公里、合肥150公里、上海360公里、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合肥骆岗机场115公里;内河航运直通长江,清流河码头位于城区。供水:滁州水源十分丰富,有两大水库为市区提供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能完全满足市区企业与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供电:用电来自华东电网,电力供应充足。安徽属于资源输出省,两淮煤田建有坑口电站,本市也建有火力电站一座。投资24亿元的国家重点项目,用于调峰的60万千瓦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即将竣工。供气: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在滁州设有门站,目前市区已经使用天然气。天然气供应压力为4kg/cm2,热值为8600kcal/m3。供热:滁城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已铺设至市区及工业园区。琅琊区 - 自然地理琅琊区琅琊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4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依傍城区,滁河、清流河绕城而过直通长江,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到2020年,滁州将发展成为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60万的新型城市,力争成为长三角腹地制造工业加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和旅游休闲观光基地。滁州境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探明的矿产资源50多种。除铜矿外,石英岩、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绢云母、膨润土、白云岩等矿产极富开发价值。滁州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除了盛产水稻、小麦、油料外,绿化草皮、花卉、苗木、蔺草、无公害蔬菜是琅琊区的主导农副产品。滁州市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拥有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80万名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每年向发达地区输出的劳动力达60万人次。琅琊区 - 综合实力琅琊区工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化工、包装、粮油食品、建材、机械、电子、汽车制造、家电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其中:汽车、家电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超过40%,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机电、建材、轻纺、化工、电子产业已具备扩张基础,工业门类已达40多个,美国、德国、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南京、江苏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滁州并不断壮大。商贸:“百商竞改就容颜,流光溢彩妆滁城”。琅琊区是滁州的中央商务区,具有广阔商业发展空间,占据着市区商业的黄金地段,辖区内批发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初具规模。有“安徽商之都”、“上海日欣超市”、“苏果超市”等综合商场;有南谯小商品市场、长江商贸城、滁州建材市场等开放式商业区域;餐饮服务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城郊型特色效益农业。初步建成了绿化草皮、花卉、苗木、蔺草、无公害蔬菜等生产基地。拥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座,城郊型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前景广阔。琅琊区 - 历史文化琅琊区滁州是一座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589年正式设置滁州。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琅琊山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古意斑驳的金陵锁钥清流关、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凤阳明皇陵等名胜古迹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滁州1400多年的历史上,韦应物、欧阳修、吴敬梓等历史名人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醉翁亭记》、《儒林外史》更是享誉海内外。环境优雅和谐安宁的家园琅琊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4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依傍城区,滁河、清流河绕城而过直通长江,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到2020年,滁州将发展成为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60万的新型城市,力争成为长三角腹地制造工业加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和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琅琊区 - 旅游景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山(琅琊山)、名亭(醉翁亭)、名泉(让泉)是滁州旅游的亮点。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琅琊山森林公园林木荫翳,鸟语花香;珍稀树种琅琊榆、醉翁榆苍郁挺拔,掩映山间古道;唐代的琅琊寺,宋代的醉翁亭、丰乐亭几经修葺,更加古朴雅致;九洞十八泉:洞洞玄幽深邃,千姿百态,泉泉弦音出韵,飞珠溅玉;泛舟碧波微澜的深秀湖、听晨钟暮鼓,让人如临仙境。琅琊寺琅琊寺滁州市琅琊寺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有一座被称为陆上蓬莱的琅琊山。据清光绪年间《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发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之称。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许,势伟拔,起伏绵旦,与丰山、花山争奇竞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之巅,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烟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还隐映着唐代古刹琅琊寺和宋代建筑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于一体,成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后周显得年间(954-960年),寺毁,刺史王著予以重修。宋朝时几次重修扩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赐额“开化禅寺”,亦称琅琊寺,《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自唐大历中李幼卿为刺史,搜奇探胜,于深山处建开化禅院,是为有寺之始;又于山罅中疏泉凿石池曰:庶子泉。李阳冰篆铭。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寺前后复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溪;山巅有日观亭,寺后有雪鸿洞、归元洞诸胜迹,皆于此者相辉映。宋仁宗时,且在山中建御书阁,藏四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环寺多摩崖书,皆名人游者所题,自宋皇祐、淳熙、乾道以来有之。”元朝末年,开化寺毁于兵燹。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僧人绍宁、无为予以重修。规模宏大,殿堂巍峨。据《琅琊山开化禅寺》记载:“洪武元年。宋学士濂,扈从东朝来游,尚有所谓华严池、明日溪、归云洞、千佛塔、大历井、琅琊洞,又有禅室、琴台、茶仙亭、会峰亭……无心亭、轩、秀岩堂、瑞竹堂、童行堂、了了堂、招稳堂一十余所。”琅琊区清嘉庆年间(1796?/FONT>1820年),皓清法师予以重建,改额“开化律寺”。咸丰年间(185l-1861年)毁于战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修法师住持开化寺,重建寺院,又称琅琊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琅琊寺有僧人12名,殿堂房屋60余间,田产27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也分得了土地、山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生活自养。1952年,政府拨专款,对琅琊寺进行了维修。1956年,安徽省政府将琅琊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寺内常住僧人有4名,根如法师任住持。1961年,根如法师圆寂后,超然法师任住持。1983年,琅琊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于19以年底交给僧人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果圆法师任住持。1985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琅琊寺对殿堂亭阁进行了全面维修,大雄宝殿、韦驮殿、玉皇殿、藏经楼等修葺一新,殿内佛像、菩萨、罗汉像等次第重塑。寺内还添置了各类法器,有五千多斤的铸铁钟,3.5米高的万年宝鼎,直径1米的法鼓和大香炉,还有幡、经书等,把寺庙装点得幽静肃穆,使琅琊寺成为滁州市佛教活动的中心。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门上有“琅琊胜境”四个大字。通过石板路进入韦驮殿,也称弥勒殿,殿中供奉着弥勒佛、韦驮像。出韦驮殿前行,进入长方形庭院,院中有放生池、明月观。明月观之北由三友亭、濯缨泉、积馨斋组成一院落。三友亭,是因院内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濯缨泉,又称庶子泉,为唐时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泉面约9平方米,深约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见底,味甘可口。原泉旁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撰写的泉铭石刻,今已不存。琅琊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莆田人郑大同因此泉清纯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后人称濯缨泉。积馨斋为1987年琅琊寺创建的素餐馆。由明月桥向西为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殿高约12米,进深14米,正殿5间,殿前的“大雄宝由”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1990年,在香港、九华山佛教界的资助下,琅琊山将大雄宝殿内佛、菩萨、罗汉像全部装金,金碧辉煌。1990年6月,缅甸华人和仰光极乐寺赠送给琅琊寺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约1.2米,供奉在藏经楼中,故藏经楼又称玉佛楼。琅琊寺在建筑风格上兼具南北两种建筑风格,庙门、院墙及寺外各建筑采用红墙、拱门,有北方皇家陵园建筑风格。但寺内有明月观、山门、藏经楼等建筑则采用粉墙、细木柱、鹅颈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处理手法,十分独特。琅琊寺僧众除进行日常佛事活动外,还开办了素餐、经书、香烛、工艺品、摄影、导游等服务项目,认真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与琅琊寺毗邻的,是著名的醉翁亭。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知府滁州,令僧人智仙于酿泉旁建亭,作为游玩休息之所。因欧阳修自号醉翁,取名醉翁亭。欧阳修常来此游历,并留下了胜炙人口的《醉翁亭记》,赞颂了琅琊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现醉翁亭已成为琅琊山一景,由一庭院组成,主要建筑有醉翁亭、玄帝宫、二贤堂、六一泉、宝宋斋等,宝宋斋内珍藏着宋代文学家苏轼书《醉翁亭记》著名碑刻。醉翁亭建筑风格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粉墙漏窗,洞门曲流,小巧别致,风格独特,让人流连忘返。明皇陵位明皇陵位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皇城平面长方形,它改变了过去帝陵内城平面方形的做法,为了将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为南北纵长的形状。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琅琊区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招商热线:400-151-2002